十月读书:《乌合之众》

十月读书:《乌合之众》

过去的一个多月在地铁上陆陆续续读完了《乌合之众》一(电子)书。如果说让我从这本书里概括出一些非原书非原话的论点,我只能摆摆手表示做不到;但如果说让我结合自己的看法及经历的事情所带来的经验去解读部分的话,倒是可以写成这篇读后心得笔记。

“任何一种精神结构包含这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上面这句用简单的话讲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某某以前不是这样的啊,怎么到了xxx 就成这样了呢?”当一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其表现出来的种种行径往往是异于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作为一个题头,书中接下来的篇幅基本都是在“解释之”。

书中提及了三个原因:本能、传染、暗示

“本能”是说独立个体的时候会受到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约束,本能被束缚。而一旦个体融入集体,这种约束往往被拜托掉了,所以就有了“最为原始的表达与宣泄”。

“传染”,换些通俗的词,就是催眠、洗脑。群体中人与人天然具有容易被互相传染的特点,特别是感性、本能的情绪。

“暗示”即为“传染”的延伸,一种凌驾于独立人格上的力量制约个体的原来意识,主导着群体中每一个人的思想。

书中的文字为加强说服力有种危言耸听的感觉,但感觉背后,读起来确实让人有思考,因为一旦代入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就会有“说得TM 太对了”的感受。

大学,这是我想讲的一个例子。

大学每个人都有一个“群体”,我想讲的“群体”不是指班集体、院系集体之类的,而是涵盖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园与学生等关系的一个没有具体范围的一个“群体”。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如今我业已呆了快四年,到了快毕业的日子了。回想这几年,我并不是这个群体中忠实的一份子,但同时很庆幸我不是“忠实”的一份子。

这个群体生来有着很脑残、很脆弱的规矩在制约着每一个群体的个体,但却依然有大量个体在麻木地俯首称臣。当个体稍微摆脱“学生”的思维去看待就能很轻易看清本质,甚至有时候个体本身也能表达出一丝抗议,但最后依然会有随着大流进入波澜不惊的结局。

因此,一个“老师的点名”就能让他乖乖跑去课室,就着一部手机,消磨那两节课的时间,而不是花去做认为对的事情上。

每当有一些领导开会需要学生凑观众的时候,当辅导员的其实很容易办到,只要他在给学生的通知最后加上这一句:“要点名签到,挂钩学分”,屡试不爽。

对于这类现象,有些个体(学生)在朋友圈会发出“靠点名留住学生的不是好老师”等自以为清晰的认识,但也就是仅此而已,传染的力量还是让他乖乖就范。

跳出去这个群体本身也是一种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思维放长远一点,时间点调到四年后来思考,多多少少就能知道这些愚昧的东西。可是,四年后的不可预料性还是让一些个体麻木地“活在当下”,蹉跎四年。

即将告别上面那个群体,很庆幸我不是“忠实、规矩”的一份子。

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类群体中的一员,具体表现为信奉诸如“xx 党反对的东西就是对的”。

工作,进入另外一个迥然不同的群体,也碰过壁,现在是“不仅仅学技术,也学如何工作”的状态。

读《乌合之众》,本质并不能让你收获什么,看我写这篇文章写了两个星期才挤出这些文字就知道;读一些书,本质并不能让你收获什么,更多的是让你有机会代入所经历的事情去解读书中某些字段而已。

评分:
当前平均分 0.00 (0%) - 0 个投票
10 条 评论
  1. 勒庞依靠的是超人的直觉……虽然逻辑证明并不够严谨,甚至是没有。但让人难以反驳。

    7年前 回复
  2. 研究过心理学的很多书籍,实际上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具有足够的专业性,但可以日常消遣,或者入门学习

    7年前 回复
  3. 买了一本 读了十分之一 忙放那忘记了 明天继续看

    7年前 回复
  4. 能静下来读书的人 真是不多啦

    8年前 回复
  5. 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8年前 回复
  6. 这本书很多人都在推荐 :sad: :sad:

    8年前 回复
  7. 本书几乎是必读本了?听好多人推荐了。

    8年前 回复
  8. :razz: 书已经买到,做社群的人推荐我读的。

    博主怎么也不更新此主题了?很喜欢你的主题,希望继续更新升级。devework主题。

    8年前 回复
  9. 这本书几乎是必读本了?听好多人推荐了。

    8年前 回复
  10. 阅读,某种角度来说,就看见另一个自己。

    8年前 回复
发表评论